注册登录
手机版
 
 
 
 
 
 
 
 
维权投诉
商家俱乐部

嵩山中岳庙自驾游



省份:河南旅游景点
城市:郑州旅游景点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登封县城东4千米。它背倚黄盖峰,北依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它们仿佛是一群历史老人,静谧的肃立着,对游人诉说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岳庙历经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风吹雨打,多少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到现在。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历史上的汉武帝,对于建设全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因时代的局限,到了晚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说,渴望自己能够同传说中的轩辕皇帝一样,成为神仙。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时发生了奇迹:随从的官员在山上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其实,这是方士们为博得汉武帝欢心,投其所好而设的一个骗局。但晚年好大喜功,贪恋长寿的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使中岳庙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太室山也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
   
  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武氏对中岳庙的“情”有独钟,使它的声望日益兴盛,八方传播。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为之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宋太祖金妆神像,岳神的冠戴衣着沿袭至今。以后又绘饰壁画,遍植松柏,不断为之增添光彩。元末由于战乱庙宇倒塌严重。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特别是乾隆时按照北京清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又设宜道会司,以掌管全县的道教事务。从此,中岳庙飞甍映日,杰阁联云,梁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庙宇的布局制式都与故宫相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高宗(即乾隆)至中岳庙致祭,当夜御制《谒岳庙》诗二首,其一为:“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中岳庙“得宠”于历代帝王,由此可见一斑。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大殿、寝殿、御书楼,前后共11重。最北以黄盖亭为终端,站在亭内可俯瞰中岳庙全景,远眺苍翠群山。中轴线两侧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小楼宫等。殿宇、楼阁、廊庑等共400余间,气势恢宏。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珍存着许多文物瑰宝。

  中岳庙既是祭祀岳神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宫观。道教虽然兴起于东汉时代,其来源却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巫术,后来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之传统,历史渊源较长。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传说是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声,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几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见到他,他说,告诉大家,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等我。那日,果然见他乘白鹤,盘旋数日后才离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峻极门东侧的《中岳嵩高灵庙碑》就是当年刻立的,碑文记载寇谦之修中岳庙和传道的事迹,是关于这位名道最早的记录。此后,历代还有不少知名道士在这里主持过道场。峻极门东侧还有《五岳真形图碑》,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着象征五岳的图象,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立。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说,五岳真形图是道士入山辟邪的护身符,一切妖鬼虫虎都不能近。如今河南道教协会就设在中岳庙,每年农历三月和六月庙会热闹非凡,这一习俗至今不衰。

  中岳庙的中轴线是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沿中轴线从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祟圣门、化三门、峻极门、高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庙的东路和西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官、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神州官和龙王殿等单独的小院落,现存明清建筑近四百间,金石铸器二百余件,汉到清的古柏三百余株。正是这些亭门宫殿,构成了中岳庙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中华门外,有两座四角亭分立于神道左右。亭内,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的石人翁仲,高约1米,平顶大脸,腰系大扣纽带,古朴大方,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服饰仍很清晰,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和衣着服饰的宝贵资料。  

  据史书记载,翁仲姓阮,为秦朝大将,英勇善战,死后铸像于咸阳宫避马门外,后来历代沿用,把铸刻的无名的铜像、石像都称为翁仲。中华门前的翁仲,还有个有趣的传说。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游历中岳,随驾群臣内,有一翰林院大学士,走到翁仲跟前。乾隆指翁仲故意问道:"爱卿,这是何人?"翰林忙答:"仲翁"。乾隆见其将"翁仲"说成"仲翁",微微一笑,遂写了一首打油诗,故意把每一句的后两字写颠倒。诗曰:"翁仲为何读仲翁?可知平时少夫功(功夫)。岂得在朝为林翰(翰林),打到江南作判通(通判)。"
   中华门中岳庙的前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建牌楼,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原庑殿式牌坊,更名为"中华门"。门额内外分别写有"依嵩"、"带颍"、"嵩峻"、"天中"八字,简要地说明了中岳庙所处的地理位置。

  中华门北有一座八角重檐亭,即“遥参亭”,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地方。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精巧异常。穿过遥参亭,迎面就是天中阁。天中阁在明清之际是中岳庙的正门,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年间改为今名,面阔五间,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风格独秀。门上虎头大钉紧扣,门外两个石狮守卫,栩栩如生,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东侧雄狮口中,有直径为15厘米的石雕圆球,西侧雌狮前蹄按一小狮,工艺精巧,独具匠心。石狮之后,是辟有三个门洞的高台楼阁。台高7米有余,上面有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覆以绿色琉璃瓦,四周筑有女儿墙。游人至此,举目四望,东有牧子岗,西临望朝岭,南接玉案山,北依黄盖峰。  

  出天中阁沿甬道拾级而上,其后便是木结构配天作镇枋。它原名叫"宇庙坊",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琢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配天作镇枋后为松柏掩映的崇圣门。此门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布"而得名。 

  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在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珍品。

  崇圣门前甬道东西两侧,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碑的内容都是叙述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其碑制宏大,书法遒雅,苍劲有力。

  化三门取名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化三门后西侧,有无字碑亭。亭内立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只有线刻花边,没有文字,故称"无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说岳神之德,大得难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纪念。 

  化三门之北是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橡,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此门创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明祟祯年间毁于大火,清乾隆时重修。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现在制式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殿内的梁材、斗拱上都用沥粉金线、丹青石绿绘出清雅古朴的高级彩画。门内两侧塑有两武士泥像,高达4.5米,执斧秉钺,气势威武。 

  竣极门附近有许多珍贵文物,还有魏碑、唐褐、宋幢、金狮、庙固等。峻极门前东侧四角亭内有《中岳嵩高灵庙碑》,刻于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高为2.82米,由整石雕成。碑文传为嵩著名道士寇谦之所书。字体结构严整,笔调朴实健捷,仿似汉碑古制,是研究魏书书法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康有为把它列为北碑十家之首,称其“沉异奇古”。现在字迹已大部剥落,仅存首尾数百字。

  峻极门前甬道两旁为四岳殿,按顺时针方向众峻极门开始依次是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峻极门外台阶下东侧,有一座《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雕刻着五岳图,图下刻记着关于五岳的传说。《五岳真形图》是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岳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

  嵩高峻极坊屹立于峻极门内,又名"迎神门",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额书"嵩高峻极"。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黄瓦盖顶,雕梁画栋,剔透玲珑,式度秀丽,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

  跨过嵩高峻极坊,在高大的石栏月台上,坐落着中岳庙的正殿一峻极殿,或称“中岳大殿”,是高山规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庆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空彩画。这种规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际仅1次于皇宫和皇陵中的主殿。清初殿外还悬挂有宋人颜体“峻极殿”三字匾。

  大殿前筑有3米高的月台,周围有石雕栏杆,月台正面有三道石阶。中间的台阶分二路,二路间镶有垂带式"御路"一石,上面浮雕着精美的图案,上截为"独龙盘踞",中间为"双龙戏珠",下边为"群鹤闹莲"等纹饰。月台下面为拜台,左右为两座秀丽的御碑亭,东为"御捍亭",内立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御碑,西为"御帛亭",内立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的御碑,其字乃草书,笔势如箭,挥洒淋离。

  走进中岳大殿,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藻井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蛟龙卷须昂首,盘绕升腾,玲珑可爱,巧夺开工。

  关于藻井,还流传着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从前,在修建中岳庙时,来了一个衣衫褴缕的木匠老头,领工的很看不起他,怕做坏了材料,只给他一个柏树根疙瘩,叫他去锛。老头天天锛锛砍砍,谁也没理会他做的什么。数日后,他笑眯眯地对领工说:"做好了,你看中不中?"工匠头心想:一个柏木疙瘩能做个啥,有什么看头!准是这老头不想在这里干了,不过看看也没啥,就跟着老头去了。远远看去,柏树疙瘩依然复存。走到跟前,工匠头用脚一踢,"哗啦"一声,柏树疙瘩变成了一个舯龙藻井,装在大殿上正合适,他忙回头找那个老头,不见踪影。后来人们说这是鲁班显圣巧造了盘龙藻井。

  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华丽的大型神龛,神橱上悬有康熙帝御书“高高峻极”四字横匾。龛内塑有高3米多的天中王像,左右站立的为老少使臣及茶童塑像。龛外侧塑有高达6米的执锤侍立、姿态雄伟的镇殿将军,左为方弼,右为方相,是嵩山地区最大的泥塑作品。东殿角木架上,悬架着明万历元年9公元1573年)铸造的千斤铁钟。大殿神龛后壁立有阴刻宽迹的"三"字样的"坎"字碑一通。传说中岳庙后的黄盖峰西有座火焰山,坎属八卦中的水象,树立此碑,是以水灭火的意思。

  峻极殿的后面,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主要建筑为岳寝殿。它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传说为中岳大帝与帝后起居之所。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重建,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重修。殿内神龛里,有"天中王"和"天灵妃 "的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东榻上睡像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为彩色泥塑。

  出寝殿拾级而上便到御书楼。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所建,两侧顺山房是储存祭器的地方。

  出中岳庙后门,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小道,便可到达黄汉元封元年武帝刘彻游嵩山时,见黄云盖其顶,预示吉祥之意,故名"黄盖峰"。现有清式八角重檐黄瓦琉璃亭,石栏三重,古雅别致,在亭上可俯瞰中岳庙全景。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登封县城东4千米。它背倚黄盖峰,北依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它们仿佛是一群历史老人,静谧的肃立着,对游人诉说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岳庙历经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风吹雨打,多少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到现在。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历史上的汉武帝,对于建设全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因时代的局限,到了晚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说,渴望自己能够同传说中的轩辕皇帝一样,成为神仙。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时发生了奇迹:随从的官员在山上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其实,这是方士们为博得汉武帝欢心,投其所好而设的一个骗局。但晚年好大喜功,贪恋长寿的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使中岳庙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太室山也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
   
  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武氏对中岳庙的“情”有独钟,使它的声望日益兴盛,八方传播。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为之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宋太祖金妆神像,岳神的冠戴衣着沿袭至今。以后又绘饰壁画,遍植松柏,不断为之增添光彩。元末由于战乱庙宇倒塌严重。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特别是乾隆时按照北京清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又设宜道会司,以掌管全县的道教事务。从此,中岳庙飞甍映日,杰阁联云,梁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庙宇的布局制式都与故宫相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高宗(即乾隆)至中岳庙致祭,当夜御制《谒岳庙》诗二首,其一为:“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中岳庙“得宠”于历代帝王,由此可见一斑。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大殿、寝殿、御书楼,前后共11重。最北以黄盖亭为终端,站在亭内可俯瞰中岳庙全景,远眺苍翠群山。中轴线两侧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小楼宫等。殿宇、楼阁、廊庑等共400余间,气势恢宏。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珍存着许多文物瑰宝。

  中岳庙既是祭祀岳神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宫观。道教虽然兴起于东汉时代,其来源却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巫术,后来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之传统,历史渊源较长。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传说是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声,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几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见到他,他说,告诉大家,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等我。那日,果然见他乘白鹤,盘旋数日后才离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峻极门东侧的《中岳嵩高灵庙碑》就是当年刻立的,碑文记载寇谦之修中岳庙和传道的事迹,是关于这位名道最早的记录。此后,历代还有不少知名道士在这里主持过道场。峻极门东侧还有《五岳真形图碑》,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着象征五岳的图象,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立。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说,五岳真形图是道士入山辟邪的护身符,一切妖鬼虫虎都不能近。如今河南道教协会就设在中岳庙,每年农历三月和六月庙会热闹非凡,这一习俗至今不衰。

  中岳庙的中轴线是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沿中轴线从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祟圣门、化三门、峻极门、高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庙的东路和西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官、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神州官和龙王殿等单独的小院落,现存明清建筑近四百间,金石铸器二百余件,汉到清的古柏三百余株。正是这些亭门宫殿,构成了中岳庙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中华门外,有两座四角亭分立于神道左右。亭内,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的石人翁仲,高约1米,平顶大脸,腰系大扣纽带,古朴大方,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服饰仍很清晰,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和衣着服饰的宝贵资料。  

  据史书记载,翁仲姓阮,为秦朝大将,英勇善战,死后铸像于咸阳宫避马门外,后来历代沿用,把铸刻的无名的铜像、石像都称为翁仲。中华门前的翁仲,还有个有趣的传说。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游历中岳,随驾群臣内,有一翰林院大学士,走到翁仲跟前。乾隆指翁仲故意问道:"爱卿,这是何人?"翰林忙答:"仲翁"。乾隆见其将"翁仲"说成"仲翁",微微一笑,遂写了一首打油诗,故意把每一句的后两字写颠倒。诗曰:"翁仲为何读仲翁?可知平时少夫功(功夫)。岂得在朝为林翰(翰林),打到江南作判通(通判)。"
   中华门中岳庙的前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建牌楼,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原庑殿式牌坊,更名为"中华门"。门额内外分别写有"依嵩"、"带颍"、"嵩峻"、"天中"八字,简要地说明了中岳庙所处的地理位置。

  中华门北有一座八角重檐亭,即“遥参亭”,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地方。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精巧异常。穿过遥参亭,迎面就是天中阁。天中阁在明清之际是中岳庙的正门,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年间改为今名,面阔五间,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风格独秀。门上虎头大钉紧扣,门外两个石狮守卫,栩栩如生,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东侧雄狮口中,有直径为15厘米的石雕圆球,西侧雌狮前蹄按一小狮,工艺精巧,独具匠心。石狮之后,是辟有三个门洞的高台楼阁。台高7米有余,上面有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覆以绿色琉璃瓦,四周筑有女儿墙。游人至此,举目四望,东有牧子岗,西临望朝岭,南接玉案山,北依黄盖峰。  

  出天中阁沿甬道拾级而上,其后便是木结构配天作镇枋。它原名叫"宇庙坊",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琢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配天作镇枋后为松柏掩映的崇圣门。此门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布"而得名。 

  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在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珍品。

  崇圣门前甬道东西两侧,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碑的内容都是叙述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其碑制宏大,书法遒雅,苍劲有力。

  化三门取名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化三门后西侧,有无字碑亭。亭内立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只有线刻花边,没有文字,故称"无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说岳神之德,大得难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纪念。 

  化三门之北是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橡,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此门创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明祟祯年间毁于大火,清乾隆时重修。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现在制式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殿内的梁材、斗拱上都用沥粉金线、丹青石绿绘出清雅古朴的高级彩画。门内两侧塑有两武士泥像,高达4.5米,执斧秉钺,气势威武。 

  竣极门附近有许多珍贵文物,还有魏碑、唐褐、宋幢、金狮、庙固等。峻极门前东侧四角亭内有《中岳嵩高灵庙碑》,刻于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高为2.82米,由整石雕成。碑文传为嵩著名道士寇谦之所书。字体结构严整,笔调朴实健捷,仿似汉碑古制,是研究魏书书法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康有为把它列为北碑十家之首,称其“沉异奇古”。现在字迹已大部剥落,仅存首尾数百字。

  峻极门前甬道两旁为四岳殿,按顺时针方向众峻极门开始依次是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峻极门外台阶下东侧,有一座《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雕刻着五岳图,图下刻记着关于五岳的传说。《五岳真形图》是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岳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

  嵩高峻极坊屹立于峻极门内,又名"迎神门",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额书"嵩高峻极"。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黄瓦盖顶,雕梁画栋,剔透玲珑,式度秀丽,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

  跨过嵩高峻极坊,在高大的石栏月台上,坐落着中岳庙的正殿一峻极殿,或称“中岳大殿”,是高山规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庆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空彩画。这种规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际仅1次于皇宫和皇陵中的主殿。清初殿外还悬挂有宋人颜体“峻极殿”三字匾。

  大殿前筑有3米高的月台,周围有石雕栏杆,月台正面有三道石阶。中间的台阶分二路,二路间镶有垂带式"御路"一石,上面浮雕着精美的图案,上截为"独龙盘踞",中间为"双龙戏珠",下边为"群鹤闹莲"等纹饰。月台下面为拜台,左右为两座秀丽的御碑亭,东为"御捍亭",内立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御碑,西为"御帛亭",内立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的御碑,其字乃草书,笔势如箭,挥洒淋离。

  走进中岳大殿,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藻井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蛟龙卷须昂首,盘绕升腾,玲珑可爱,巧夺开工。

  关于藻井,还流传着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从前,在修建中岳庙时,来了一个衣衫褴缕的木匠老头,领工的很看不起他,怕做坏了材料,只给他一个柏树根疙瘩,叫他去锛。老头天天锛锛砍砍,谁也没理会他做的什么。数日后,他笑眯眯地对领工说:"做好了,你看中不中?"工匠头心想:一个柏木疙瘩能做个啥,有什么看头!准是这老头不想在这里干了,不过看看也没啥,就跟着老头去了。远远看去,柏树疙瘩依然复存。走到跟前,工匠头用脚一踢,"哗啦"一声,柏树疙瘩变成了一个舯龙藻井,装在大殿上正合适,他忙回头找那个老头,不见踪影。后来人们说这是鲁班显圣巧造了盘龙藻井。

  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华丽的大型神龛,神橱上悬有康熙帝御书“高高峻极”四字横匾。龛内塑有高3米多的天中王像,左右站立的为老少使臣及茶童塑像。龛外侧塑有高达6米的执锤侍立、姿态雄伟的镇殿将军,左为方弼,右为方相,是嵩山地区最大的泥塑作品。东殿角木架上,悬架着明万历元年9公元1573年)铸造的千斤铁钟。大殿神龛后壁立有阴刻宽迹的"三"字样的"坎"字碑一通。传说中岳庙后的黄盖峰西有座火焰山,坎属八卦中的水象,树立此碑,是以水灭火的意思。

  峻极殿的后面,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主要建筑为岳寝殿。它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传说为中岳大帝与帝后起居之所。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重建,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重修。殿内神龛里,有"天中王"和"天灵妃 "的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东榻上睡像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为彩色泥塑。

  出寝殿拾级而上便到御书楼。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所建,两侧顺山房是储存祭器的地方。

  出中岳庙后门,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小道,便可到达黄汉元封元年武帝刘彻游嵩山时,见黄云盖其顶,预示吉祥之意,故名"黄盖峰"。现有清式八角重檐黄瓦琉璃亭,石栏三重,古雅别致,在亭上可俯瞰中岳庙全景。

       



上一郑州景点:河南省博物馆
下一郑州景点:杜甫故里

想便宜点买汽车吗?参加江苏汽车网组织的汽车团购行动吧,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来砍价。4S店提供包车接送,最主要的是提供您心动的价格,呵呵,还不报名去!GO >>

百度中 嵩山中岳庙 相关内容
Google搜索中 嵩山中岳庙 相关内容
Sogou搜索中 嵩山中岳庙 相关内容
B 北京奔驰 北京三菱 北京现代
C 长安福特 长安铃木 长安马自达
D 东风本田 东风标致 东风雪铁龙
东风日产 东南三菱 东风悦达起亚
G 广汽丰田 广州本田  
H 华晨宝马    
S 上海大众 上海通用别克 上海大众斯柯达
上汽荣威 上海通用雪佛兰 上海通用五菱雪佛兰
Y 一汽奥迪 一汽大众 一汽马自达
一汽丰田    
Z 郑州日产    
B 比亚迪    
C 长安 长城汽车 川汽野马
D 帝豪 东风汗马 东风风神
G 广汽    
H 红旗 华晨中华 海马汽车
J 吉利 江淮汽车 江铃陆风
Q 奇瑞 全球鹰 青年莲花
N 南京名爵    
Y 一汽奔腾 英伦  
Z 众泰    
A 奥迪 阿斯顿马丁  
B 宝马 保时捷 奔驰
本田 标致 宾利
D 大众 道奇  
F 法拉利 丰田 福特
H 悍马    
L 莲花 林肯 铃木
路虎    
M MINI 马自达 迈巴赫
O 欧宝 讴歌  
Q 起亚    
R 日产    
S 萨博 三菱 双龙
斯巴鲁    
W 沃尔沃    
X 现代 雪佛兰 雪铁龙
Y 英菲尼迪    



·
城市漂流去 南京文华英菲尼迪暑“驾”关
·
时尚姑苏行 威驰旅“城“激活车友生活梦
·
商业导向过重 车友会多为空客或名存实亡
·
节假日免收小客车通行费利好自驾游市场
·
南京汇达携32辆星骋车主天目湖自驾游
·
Club 3南京站——“行无疆,擎有径”BM
·
“我行 我路”斯巴鲁方特嘉年华
·
购新途锐 有机会参加“黄山集结之旅”
·
南京黄埔双龙车主西部自驾游随拍

·
虎牢关
·
三皇山
·
打虎亭汉墓
·
观星台
·
神仙洞景区
·
打虎亭汉墓
·
郑州市森林公园
·
少室阙
·
白沙湖风景区
·
河南省博物馆


 
车型导航
热点车型
6万以下
6-10万
10-15万
15-25万
25万以上
SUV/MPV
新车 新闻 4S店
大众朗逸
科鲁兹
大众速腾
别克英朗GT
大众宝来
日产轩逸
大众高尔夫6
丰田卡罗拉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大众CC
别克君威
大众迈腾
日产天籁
大众途观
本田CR-V
丰田RAV4
现代ix35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报价 图片

  江苏汽车网 jsChe.net
新车 新闻 4S店


加入微信号
团购/促销/活动

买车计算 | 保险计算 | 车贷计算 | 交通违章 | 网上晒价 | 驾驶学校 | 交通标志 | 公交路线 | 驾车地图 | 列车时刻表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联系地址:南京市光华路166号德兰大厦西五楼 1886汽车产业园网络部 邮编:210007 电话: 13305198474
Copyright 2014 江苏汽车网www.jsch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南京佐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苏ICP备08109838号